close

2014年10月24日, 是我正式離職的日子。在休了一年的無薪假後,雖不願意面對卻也不得不承認:回不去了。至於為什麼回不去了,和個人的家庭與人生規畫有關,太personal,就不在此討論。

算算我和會計師事務所的緣分:2008年的台北辦公室暑期實習生、2009年十月至2012年七月洛杉磯辦公室審計部、2012年七月至2013年十月上海辦公室審計部,以及最後這一年在台灣藕斷絲連的追殺與糾纏。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,也是我20歲時期的代表作。回顧了一下我在會計師事務所的日子,我充滿驕傲與感動: 原來,我可以熬過無數加班的深夜、原來,我遇過這麼多人,去過這麼多光怪陸離的地方、原來,我可以細心穩重、原來,我可以和完全不認識的人談笑風生、原來,我對財報數字可以如此敏銳、原來,我的抗壓性可以訓練增強、原來,我可以交到這麼一群年紀相仿,有共同熱情與生活苦難的朋友...

或許很少人會這麼高調地承認: 我喜歡審計。那我就當個小眾代表吧。在洛杉磯的時候,我很多時間服務於一間經營連鎖美式快餐與鬆絣的餐飲企業。2009年的時候,時值金融海嘯,此客戶也被巨額債務壓得風雨飄搖。那時候:它的股票一股九塊美金。因為審計需求,我一個二十出頭的社會菜鳥,默默地了解了此公司的經營模式:從收款、付款、採購、IT、人事、到資產與負債的重組、以及未來的經營方針與決策。然後,看著它的股價如今九十美金一股。我與有榮焉。我想,很少有一份職業可以讓人短時間的暸解一間公司的運作,但是,審計可以。除了餐飲公司,我也涉略了許多房地產相關企業,而這些經歷,不只培養了我的審計專業技能,更奠定了我對產業的視野。

2012年,我想著,該回家了。至少,回到離家近一點又有發展淺力的地方。在人事部的安排之下,我成了上海辦公室的僱員。在上海,因為審計,我看到了一個快速崛起的經濟體的美麗與哀愁。日新月異的互聯網產業,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讓會計師們疲於應對,唯恐記帳方式有所疏失。另一方面,許多產業連年虧損,捉襟見軸。而普遍的現象是產業理財務人員本質學能的不足。軟文化與財務系統的建立往往與企業的成長速度不成正比。而,在 "理" 了一家又一家公司的爛帳之後,這理帳的訓練,居然也在這一年派上用場。原來,我的大陸經驗,不只長了我對這市場的了解與見識,更給予我新的技能。

回上海辭職,見了一圈因工作而認識的朋友: A君現已任職奇異財務部,R君遷居北京落腳央企,K君與D君升值經理,而好姊妹V在年初離職飛往澳洲進修。至於我在洛杉磯的夥伴們,如今只剩M君繼續為500強客戶奮鬥,L君移居舊金山成了彩妝師,J花落顧問部門,不再從事審計,連我的恩師益友V君也在高升後步入業界。這就是事務所的生態吧,一起奮鬥個幾年,然後各自精采。套用老梗一句:相濡與沫,不如相忘於江湖。自此人生各自精采,而我在會計師事務所的日子只有在紙筆間點滴回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ludSant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